妈妈做的鞋
蒋哲伦
冬夜足冷,从箱底找出一双黑色灯芯绒布底棉鞋,这是妈妈给我做的最后一双鞋,那时她已80多岁,距今30多年了。
妈妈一生克勤克俭,每天除了买汰烧,一有空就忙着做鞋,无论春夏秋冬,从不间断。家中大大小小七八口人,不论小脚大脚,单鞋棉鞋,全都出自她的手工。别看只是一双布鞋,它的制作工序可不简单。
鞋分鞋底和鞋帮两部分。做鞋底的程序有四:糊硬衬、垫蒲包、铺鞋底、纳鞋底。
糊硬衬颇像裱拓,在一块大木板上涂一层水,铺上布,抹上稀面浆,再铺布,一层夹一层,两三层就够了。糊好放在通风口,吹干后撕下便成,鞋面和鞋底都用它作垫衬。第二,垫蒲包,蒲包片是店里买来的,夹在鞋底里能除湿气,且纳底时手感松软。蒲片和硬衬,按鞋底大小剪下,用白色的滚条将它们沿边缝合。第三,铺鞋底,撕开旧的被单布,一层层铺在绗好边的蒲衬上,最后一层需用新布。铺完鞋底,下面就进入纳鞋底的艰苦过程了。
纳鞋底是女红的基本功,一针针,一线线,怠慢不得,密密麻麻的针眼,要求整齐而美观,横向、竖向、斜向都在一条直线上,讲究的还纳出花样来,像荷花、如意、中国结之类。孩子的鞋坏得快,妈妈不纳花,唯有外婆的小脚软底鞋,薄而精致,鞋底心总有花纹。纳鞋底的棉线特别粗,由十根棉纱绞成,长达两公尺,每戳过一针都要“哗哗”地拉线。妈妈白天忙碌,为赶制新鞋,常在油灯下纳到深夜,伴着她轻微的拉线声,我们在温暖的被窝里渐渐进入梦乡。
鞋帮由鞋面、硬衬和鞋里三者组成,棉鞋多加一层棉花。单鞋棉鞋各有式样,老式的棉鞋由两片蚌形合成,叫蚌壳鞋,做工较简单。
上世纪六十年代,时兴黑色灯芯绒的高帮棉鞋,鞋面仿球鞋由三片组成,比较复杂。为了保暖和时尚,妈妈就给我们做这种式样的棉鞋,穿着它,温暖如春。
妈妈怀我时,为我做过虎头襁褓鞋和绒线钩的宝宝鞋。
我学走路时,穿薄底童鞋,稍大些,穿搭襻圆口鞋,夏天穿白帆布扣带凉鞋。此外,还有各式拖鞋,绣花面、丝绒面、薄棉的,一直穿到我大学毕业。鞋底磨薄了,请鞋匠打个胶掌继续穿。工作后换了皮鞋,总觉得太硬,不舒服,妈妈仍不间断地为我做布鞋。姐妹兄弟生了孩子,妈妈又为孙辈做鞋。困难时期,凭票供布,她宁可自己缝补旧衣,也要省下布票为我们买布做鞋。
年逾八旬后,还坚持给每个小辈各做一双鞋。粗粗算来,她为全家四代人做的鞋,总数上千,足够开—爿小型鞋坊。
妈妈做的鞋,伴我们走过漫长的人生路。如今开箱见鞋,穿在脚上,反复抚摸,怎不潸然泪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原载于2018年3月3日《上海老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