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满的记忆 深深的祝福(2017年第一期【天年源地】)

发布者:网站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3-16浏览次数:120

—《天年源地》迎来第60期

       《天年源地》作为一本多视角反映上海师大广大退休老同志“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一个具有相互学习与交流平台的刊物,与上海师大退休老同志相伴偕行,在2017年新年到来之际喜逢第60期。这60期,在我退休12年的人生旅途中,用当今一句时髦语来形容就是:“满满的都是回忆”,我和上海师大退管会有着深深的情感和缘份。
《天年源地》的前身是上海师范大学退管会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年创办的《老年之友》,2003年退管会又在《老年之友》基础上创刊了《退管简讯》,2009年取名为《天年源地》。由于我退休前在部门也分管退管工作,对《退管简讯》也早有目睹。退休后2007年又承蒙退管会领导信任,担任了校退管会退休委员块组长工作,同时又与汪宣武、秦向东二位兄长,一起编辑《退管简讯》。《简讯》当时一年六期,我们与孙祥德老师一起选稿、审稿,修稿、定稿送印刷。当时的稿子,老同志几乎都是手写的,每人字体各异,有些字体甚为模糊,要看前后字句,甚至还要借助查字典。每期付印出样后,还要校对、改错字,为了确保杂志的正确性这个环节要重复多次,虽然繁忙,却让我增添了对退休老同志的了解促进了情感上的交流,同时也是给自己又一次的学习机会,看到了自己退休后仍有发挥余热的价值,因而感到快乐无限。
 随着学校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和我校退休人员群体结构的变化,对这个退休的知识分子群体来说,用文化的力量和养料支撑和滋润暮年的精神世界尤为重要。正如钱文忠教授在给上海电视台《精彩老朋友》200期华诞的贺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今天的老年人是一个身体好、教育高的庞大群体,他们的要求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颐养天年’。他们希望物质丰富,更希望精神充沛;他们要求生理健康,更要求心理昂扬;他们盼望家庭的和睦与爱,更盼望社会的和谐与爱;他们享受宁静舒缓,更享受社交活动......”。
 为此,在2008年底前,我们三位和孙祥德老师商议应提升《退管简讯》的整体格局与品位,以能更贴近反映我校广大退休老同志的生活和身边事,更贴近反映学校的改革发展与变化。于是由孙祥德老师向当时主管退管会工作的陆建非副校长报告请示,请他为刊物取个新名,并写篇作为《刊首语》的文章。陆校长欣然答应,并在时间很紧迫的情况下给新刊取名为:《天年源地》(手书了“刊名题签”:“天年源地”四字)。《为<天年源地>新名而写》是他写的这期《刊首语》,他在文中写道:“这本刊物原先叫《退管简讯》,退管会同仁说,在新年来临之际取个新名,请我出主意并题写,而且要快,元旦放假结束须付印。”“于是,就有了‘天年源地’,这在2009年1月1日星期四早晨第一缕阳光爬进我的卧室时突发奇想而得。”文中还说:“‘天年’指人的自然寿命,如‘尽享天年’、‘安享天年’、‘颐养天年’。‘源地’,而非通常的‘园地’,突出发源之地。”
我们还对新刊的栏目等进行了讨论,根据刊物的要求还要有“目录”、“刊首语”、“编后语”等。同时还要考虑到读者对象是退休老同志,因此印刷要“大开本”、“大字体”。由于我所学专业有“目录学”、“分类学”等编辑知识,因此“目录”、“编后语”等由我负责。接着,我们就是选稿、定稿等,由于当时的来稿不像现在的要求,质量、数量也不一样,再约稿时间不允许,因此在原有稿件中选择外,我和向东兄还各写了一篇,宣武兄提供了三幅摄影作品,罗志彬老师提供了二幅摄影作品,放在封三。2009年第一期(总第28期)版面一新且彩板的《天年源地》终于在新年与大家见面了。
《天年源地》之后又经历了改版,封面直刊名改横式,在封面、封底配上了史兴伟等老师的一幅幅优秀摄影照,特别是许多退休老同志的积极投稿、热情参与、抒发人生感悟,使《天年源地》越办越精彩。正当自己感到退休后仍能发挥余热而快乐时,我的两眼视力下降,患了“白内障”, 2012年进行手术,视力有所好转,但二年后视力再次下降,医生说是患了“后发障”,只好再次进行激光手术。现在我虽不在担任编辑、编委工作,但作为一名读者,我仍会热情参与,每期必看,而且因我有书刊等的收藏爱好,《天年源地》2009年第一期起已收藏至今。
60期只是一个驿站,前面还有很长的路等待我们去开拓、去挑战。我衷心祝愿《天年源地》能成为师大退休老同志快乐、美好的生活之源,能更广泛、更多视角的反映老同志退休后的多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