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三期【天年缀笔】关于“老家”的回忆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9-30浏览次数:69


每逢过年,我们家在上海的兄弟姐妹总会相约一起聚餐,这不仅是为了欢度春节,更是为了享受亲情。聚餐的地点我们经常会选在位于本市西康路新会路口的一家酒店。这酒店的原址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原是一家名叫“明月楼”的小戏院,后来一度改建成了区图书馆。这里离开我们的“老家”非常近。
我们的“老家”原来就在这家酒店斜对面的一条名为合利坊的石库门弄堂里。在我的记忆里,它好像建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房子是二层砖木结构的,不过那时候几乎所有这样的房子都隔成了四层:在底楼的后客堂顶上隔出一层称为“二层阁”;在二楼的顶上隔出一层称为“三层阁”。三层阁的中间屋顶处开了一个“老虎窗”,整个三层阁只有此处的层高可以让成年人直立,而两端由于过于低矮,通常用来架床供人睡觉。那时候,一家四、五口人蜗居在这样约10平米的三层阁里是常有的事。更有甚者,“二次分隔”也极为普遍,于是就有了前后三层阁、前后二层阁等等之分。我家那时住的也不宽裕,那不足一米高仅9平米的二层阁便是我们四、五个兄弟姐妹曾经的住处。只是到了夏天,二层阁实在闷热难忍时,父母这才允许我们之中的一位睡到天井里的一块洗衣板上去,这其中多少也含有一些信任和奖励的成分,因此,能轮到一次,我们都会十分开心。
合利坊由一条大弄堂和五、六条小弄堂组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大弄堂口的过街楼。楼上住着负责看管整个里弄的老杨伯伯一家,楼下便是我们一帮孩子的乐园,在这里玩耍完全不受天气影响,像在风雨操场里一般。
合利坊的大弄堂口外就是新会路,当年这条路的两侧摆满了点心小吃摊,越过西康路的两侧便是菜市场了。新会路很短:合利坊的弄堂口几乎已是新会路的西头,向东延伸至江宁路就是这条路的东头。东头有一所中学(原先是陕北中学后改为新会中学),我在这所中学里完成了三年的初中学业,这条我一生中走得最多的由花岗岩石块铺就的“弹碦路”上,留下了我太多的足迹和回忆。
初中毕业后,我考进本市一所中等师范学校,住校读书三年;毕业后分配工作,基本住在单位里;后来结婚成家有了自己的小天地。这期间,除了难得探望父母外,很少再回到合利坊的石库门,再去走一走那既熟悉又渐渐陌生的新会路了。
改革开放后,市政府的市政改造惠民政策让我的其余几个曾经蜗居过二层阁的弟妹先后都离开了合利坊,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后来随着逐渐年迈父母的相继离去,合利坊的“老家”在我们的视野里便渐行渐远,最后成了共同遥远的回忆。
如今,每当我们聚餐结束步出酒店时,大家都会不约而同驻足仰望着在“老家”原址上高高耸立的住宅大楼,任凭思绪去飞越时空。而我每每都会想念起我们的父母,要是他们能赶上这个时代该多好啊!想着想着,我的眼眶会湿润起来……